持“追溯码”利剑 斩“回流药”黑链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省医保局发布时间:2025-02-05 09:50
字号:

2022年,云南普洱侦破一起职业犯罪团伙案,该团伙大量收集社保卡,套取慢特病医保药品并倒卖,涉案金额高达2亿元。2024年,最高检、最高法公布8起欺诈骗保典型案例,其中倒卖药品的就有3起。近年来,骗取医保基金的倒卖药品案件频发,大案要案屡见不鲜,涉案金额动辄过亿,严重危及公众用药安全,侵蚀医保基金,侵占民众的“看病钱”“救命钱”。

杜绝药品倒卖,守护医保基金安全,是医保监管人员的共同心愿。药品倒卖回流问题由来已久,公费医疗时代便已存在,医保制度建立后仍未根除,堪称历史顽疾。“回流药”不仅严重威胁医保基金与民众健康,还给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是冲击正规药品生产企业的市场秩序。“回流药”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市场,会侵占挤压正规药品的市场空间。二是损害正规药品生产企业的品牌商誉。“回流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有效成分不足,有的过期变质,都严重损害患者健康,从而损害被“回流”、被仿冒的正规药企的品牌形象。三是影响药企研发创新。“回流药”压缩了正规药企的利润空间,削弱了企业进行新药研发和创新的动力,影响整个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医保部门成立后,持续加大对药品倒卖回流的打击力度,增强震慑力。然而,由于医保药品倒卖分散、回流隐蔽,利润丰厚且禁而不绝,加之互联网医药流通兴起,监管难度依然很大。药品追溯码的出现,为斩断药品倒卖回流的黑色链条带来曙光。药品追溯码如同药品的电子身份证,每盒药品出厂便被赋予唯一编码。凭借这一特性,实现药品来源可追、流向可溯、风险可控,借助信息化建模,能有效杜绝已售医保药品二次销售及医保重复支付问题。

利用药品追溯码创新监管,前提是全量采集医保药品追溯码信息,并关联追溯码、医保码等多码,借助信息共享与大数据分析实现监管应用。为此,2024年4月,国家医保局在全国开展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试点。安徽省医保局积极响应,迅速将药品追溯码信息采集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印发方案,召开各类会议,建立督办协调机制,全力推进相关工作。

安徽省药品追溯码工作得到国家医保局大力支持。12月18日,国家医保局于阜阳召开推进会暨恳谈会,助力安徽省药品追溯码信息采集,阜阳百余家定点医药机构参会。会上,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杨玲处长就采集应用工作交流座谈、征求意见,呼吁定点医药机构与医保部门携手守护医保基金。在国家指导下,安徽进展显著,截至12月25日,全省16个市已全部成功上传扫码数据;共接入定点医药机构34897家,累计上传追溯码2.19亿条,其中,定点零售药店接入17221家,接入率99.3%;定点医疗机构接入17676家接入率79.2%。力争到2025年7月,我省将实现定点医药机构医保药品全量采集。

2025年1月1日起,国家医保局将正式开始医保药品追溯码的监管应用。按照部署,拟于2025年7月1日起,销售环节按要求扫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定点零售药店要在购药票据上显示追溯码数据。同时,提升药品追溯码在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商业健康保险药品目录制定、省级医药信息采购平台挂网、集中带量采购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带码销售、带码挂网、带码采购等。

从前期试点成效看,药品追溯码采集与应用益处颇多。比如,有效防止假药、劣药、过期性流通和销售,有利于群众购买放心药;推动医疗机构实现对药品从采购、入库、使用到结算等全流程的精准管理,促进定点医药机构药品“进、销、存”统一,减少医药服务人员在发药环节出现多发、少发、错发等失误;有利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生产企业能及时、准确获得所生产药品的流通、使用等全过程信息,更好地保障公众用药的安全;有效净化药品市沟通秩序,有利于药监部门监管;有利于医保部门对倒卖药品行为监管,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等。

2025年,安徽省各级医保部门将严格落实国家要求,加速推进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纳入医保协议管理,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落实机制,依托医保信息平台智能监管子系统,充实药品追溯码知识库与监管规则库,发挥大数据优势,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管力度,让倒卖医保药品行为无所遁形。相信在全省医保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定点医药机构的支持配合下,药品追溯码监管作用将充分彰显,让参保群众“看病钱”“救命钱”得到更有效的守护。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