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牵头部门后续帮扶计划】六安市医疗保障局乡村振兴(2024-2026)两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邵岗乡潘嘴村实际,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认真分析研判,制定潘嘴村乡村振兴(2024-2026)两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实施“千万工程”和六安市有关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村民收入为抓手,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帮扶责任,优化帮扶方式,拓宽帮扶领域,提升帮扶效果,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二、奋斗目标
坚持筑牢产业兴旺基础,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构建乡风文明体系,健全治理有效机制,实现生活富裕目标,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农、宜游与具有潘嘴特色的美丽乡村。到2026年,争取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潘嘴村的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社会发展更加均衡。
三、具体任务
(一)持续深化乡村治理,构建有效治理体系
大力推动乡村治理,融合创新基层治理方式,营造清明、活力、和谐的发展环境。
1.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做好换届选举,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巩固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优化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健全村级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村党组织运行规则、议事决策程序、严实落地“三会一课”等制度,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政治力、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积极发挥党建联盟作用,深入开展与潘嘴村党支部“五联创建”活动。通过定期组织党建联盟单位领导开展理论宣讲、上党课等活动,加强党员理论培训,提升理论素养。
2.保障群众权利。进一步规范引导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快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充分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弘扬法治理念。积极推进法律进村,加大涉农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提高村民学法用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健全农村依法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村民调解委员会,强化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4.推进农村德治。依托“孝、善、和、俭”理念,深入实施道德建设工程,把本村德高望重人员充实到村红白理事会建设中,进一步引导建立良好德治环境。
(二)持续推进产业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强化“三农”工作,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
1.稳定发展传统种植业。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优化品种结构,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种植业;以科技为支撑,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推进特色强农行动。依托潘嘴村现有主要农产品麻黄鸡、稻虾养殖、蛋鸭养殖、瓜蒌种植、雪梨种植等产业基础,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集聚效应,打造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化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品质、小众”特色农业。在瓜蒌、雪梨产业基础上继续深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拟积极培育省级科技示范农场1家、省级示范瓜蒌基地农业产业1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利用瓜蒌、雪梨、润阳工艺潘嘴分厂、俊远禽业等帮扶项目为脱贫户提供300个左右稳定就业,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脱贫户)、土地流转+工资等形式实现每人每天80-90元左右务工收入,让脱贫户端稳就业“饭碗”。
3.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结合本地种植粮食资源和相关帮扶单位资金支持等优势,充分发挥霍邱县邵岗乡潘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霍邱县潘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功能,利用闲置学校场地等,拟建10000平米的以收储+烘干为一体的粮食厂房,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约15万元。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努力打造生态宜居
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基础设施投入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的政治责任,推动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1.完善基础设施。立足村庄现有条件,以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农村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整体水平。按照“四好农村路”标准,加大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和安全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村道路系统和内外交通路网体系。确保村民基本的生活服务,提供安全饮用水,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医疗、教育、文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确保村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谐及满足感。
2.突出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探索“综合利用+秸秆还田+单季流转”的秸秆利用新模式,改变焚烧秸秆陋习。全面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行新型肥料、绿色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措施。
3.强化污染防治。完善粪污清掏机制,合理处理利用粪污,以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路长制管理制度,完善环保联动协调机制,将环保网格化监管延伸到水面。强化畜禽养殖污染处理,严禁电鱼毒鱼炸鱼,妥善处置各类环境风险。
4.提升人居环境。结合蓄洪区村民住户搬迁,加大对村民集中居住小区、老年房和村容村貌管理,开展乱搭乱建、乱倒乱弃、乱推乱放、乱涂乱画等整治工作,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有序。
(四)持续发扬乡村文化,全面提升乡风文明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将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文明乡村。
1.开展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乡村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宣传评选活动,发动群众在熟悉的人群中挖掘楷模,引导农民增强文明意识,传承优良传统,树立现代价值观。
2.推动移风易俗。坚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强化村规民约建设,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抵制封建迷信、杜绝黄赌毒、破除陋习。加强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的引导,倡导文明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
3.丰富文化生活。以乡村大舞台为载体,定期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农民书画家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突出作用,支持培养一批优秀乡土文化人才,特色乡土群众文艺团体。
(五)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让广大群众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1.做好社会事业。持续实施民生工程,用好“一事一议”政策,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抓好“民心工程”,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米”。
2.筑牢保障基础。加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动态调整。在政策支持下加大对高龄人员、残疾人、优抚对象、特困人员的关爱关怀,运用好大病救助、民政临时救助等措施,发挥在危急时刻的民生救助作用。
3.回应群众关切。落实好教育政策,确保全村适龄儿童100%入学,确保困难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推进健康教育,医保政策解释等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引导村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和招聘宣传力度,通过就业政策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
四、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坚持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放慢,严格落实《安徽省选派干部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规定,建立健全驻村工作队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驻村工作队伍素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是加强沟通配合。不断加强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之间的沟通配合,各司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加强群众间的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的浓厚氛围,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引导项目、资金、政策向农村倾斜。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通过争取财政引导、社会捐助、村社自筹、群众参与,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